你,寂寞嗎?
> > > > > > >
> > > > > > >
> > > > > > >
> > > > > > > 她,三十六歲,是個老師,每天下課回家後,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
> > > > 面。
> > > > > > > 未婚的她,買了一幢二十年貸款的公寓,準備臨老時有個安身之
> > > > 處。
> > > > > > > 他,三十五歲,是銀行的高級主管,每天工作十二個小時,
> > > > > > > 往往是最後一個離開辦公室的人。
> > > > > > > 有一個正在交往中的女朋友,但感情很淡,
> > > > > > > 全心放在工作上,有心理準備女友可能提分手。
> > > > > > > 對於愛情與婚姻,他們都有所期望,可是,
> > > > > > > 年復一年,卻始終找不到結婚的對象和理由。
> > > > > > > 或者工作太忙、或者個性使然,親密關係似乎遠離了生命的重
> > > > 心。
> > > > > > > 但是,擁有親密關係,就不寂寞嗎?
> > > > > > > 她,三十一歲,是自由工作者,結婚多年,
> > > > > > > 「常覺得和先生像礎b家裡的兩張傢俱,沒什麼可說,」
> > > > > > > 難以想像當初不顧家人反對結婚的勇敢壯舉。
> > > > > > > 數字會說話。結婚的人變少,離婚的人變多。
> > > > > > > 根據內政部統計,十年來,台灣地區的結婚率,
> > > > > > > 由民國七十九年的7.1%,降到八十七年的6.7%。
> > > > > > > 同時期,離婚率不降反升,由1.36%,增加到了2%。
> > > > > > > 親密關係,在世紀末的此刻,逐漸變調。
> > > > > > >
> > > > > > >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> > > > > > > 寂寞病毒
> > > > > > >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> > > > > > >
> > > > > > > 即便如此,對親密關係的渴求,卻是人的本能。
> > > > > > > 知名社會學家馬斯洛(Abraham H. Maslow)指出,
> > > > > > > 人類基本的五大需求中,愛與關懷的需求,
> > > > > > > 是人類存在所不可或缺的要素。
> > > > > > > 一位文字工作者說:「現代人真的很寂寞。」
> > > > > > > 就像他,不斷地在追尋心目中完美的伴侶,
> > > > > > > 每一次一有新機會總會抱著希望。
> > > > > > > 等發現對方不是那一個對的對象時,
> > > > > > > 「那一刻,真的非常寂寞,」
> > > > > > > 他說:「因為害怕這一生都找不到那個伴侶。」
> > > > > > > 王文華在《蛋白質女孩》書中,描繪都會男子的寂寞。
> > > > > > > 在起起伏伏的情海裡中,最後,
> > > > > > > 他們仍舊找不到一份能填補寂寞的愛情。
> > > > > > > 美國電視節目《艾莉的異想世界》中,
> > > > > > > 女主角艾莉兼具美貌、金錢與身份地位,
> > > > > > > 極度想結婚,卻總是與美好的姻緣擦身而過。
> > > > > > > 不是對方不夠好,而是艾莉總會發現,
> > > > > > > 對方有著她無法接受的缺點。
> > > > > > > 事實上,問題不在對方,而是自己。
> > > > > > > 所以,社會中的每一個艾莉,只能繼續不斷地尋尋覓覓。
> > > > > > >
> > > > > > >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> > > > > > > 寂寞成了流行病毒
> > > > > > >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> > > > > > > 現代人的寂寞,其來有自。
> > > > > > > 在後現代的社會中,一切的秩序都被解構。
> > > > > > > 突然之間,過去的規範不再適用,
> > > > > > > 在不確定之中,每個人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該做什麼。
> > > > > > > 台灣大學心理系副教授林以正舉例,祖父母那一代,
> > > > > > > 二十到三十歲這個年齡層的人,早就已經結婚生子,
> > > > > > > 清楚地知道自己該扮演的社會角色。
> > > > > > > 然而,現在二十到三十歲的年輕人,卻仍然處在摸索期中。
> > > > > > > 社會的外在變化愈來愈快,競爭愈來愈激烈,
> > > > > > > 不確定性帶來的恐慌,使個人更需要人際網絡的支持。
> > > > > > > 不幸的是,工業化的社會,卻是前所未有的疏離。
> > > > > > > 人與人間的親密度下降,分享親密的管道也減少。
> > > > > > > 就以家庭為例,根據內政部的統計,由於生育率下降,
> > > > > > > 台灣地區每戶人口數只有3.4人。
> > > > > > > 獨生子女愈來愈多,寂寞感更難排遣。
> > > > > > > 因此,各種屬於寂寞的產業大行其道。
> > > > > > > 即使颱風天依然人山人海的KTV、午夜過後人群更多的PUB,
> > > > > > > 到處都有人在宣洩著寂寞的情緒。
> > > > > > > 一位新聞工作者也承認,當他極度寂寞時,
> > > > > > > 甚至會打電話到0204交友中心,「只為了聽聽人的聲音,」他
> 說。
> > > > > > >
> > > > > > >
> > > > > > > 最寂寞的是,
> > > > > > > 「每當完成一項很得意的工作時,卻找不到分享的對象,」
> > > > > > > 擔任電腦公司專案管理師的賴柏年說。
> > > > > > > 「一旦個人內在分享的需要增加,卻無法獲得親密關係時,
> > > > > > > 就會感到寂寞,」林以正解釋。
> > > > > > > 所謂寂寞,在學理上的定義是,
> > > > > > > 個人實際上所擁有的社會互動,比期望擁有的少。
> > > > > > > 社會互動,要求的是質,而不是量。
> > > > > > > 就像在辦公室中,人與人的交流戴著面具,
> > > > > > > 談話的內容不外乎公事,即使不斷與人互動,仍然感到寂寞。
> > > > > > >
> > > > > > >
> > > > > > >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> > > > > > > 婚姻失樂園
> > > > > > >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> > > > > > > 感情的分享,最後還是回歸到個人的親密關係上。
> > > > > > > 婚姻,被釵h人視為解決寂寞的良藥。
> > > > > > > 可是,更多踏入婚姻中的人卻說:「結了婚更寂寞。」
> > > > > > >
> > > > > > >
> > > > > > > 「當你發現婚姻的品質不如預期,當然寂寞,」林以正回答。
> > > > > > >
> > > > > > >
> > > > > > >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的調查顯示,
> > > > > > > 婚姻滿意度會隨著生命事件的發生而下降。
> > > > > > >
> > > > > > >
> > > > > > > 剛結婚時,個人對於婚姻的滿意度最高;一年後,滿意度逐漸下
> > > > 滑。
> > > > > > >
> > > > > > >
> > > > > > > 隨著小孩的出生,滿意度繼續滑落,生一個小孩,就下滑一
> 截,
> > > > > > > 之後它會維持一段時間的平穩。
> > > > > > > 可是,到了小孩的青春期,又開始往下滑;
> > > > > > > 一直等到所有的小孩離家上大學,婚姻滿意度才會往上攀升。
> > > > > > >
> > > > > > >
> > > > > > > 結婚,就好像從戀愛的天堂回到現實。
> > > > > > > 我們在婚姻中想要更多的共享、更多的了解,但是,
> > > > > > > 一旦現實生活的壓力迎面而來,所有的浪漫幻想,很快就會消
> 失。
> > > > > > >
> > > > > > > 國內的「寂寞學」權威吳靜吉在《害羞‧寂寞‧愛》這本書中指
> > > > 出,
> > > > > > > 尋獲夢中的伴侶,寂寞不見得自然消失。
> > > > > > > 很多家庭主婦在結婚之後,少與朋友聯繫,
> > > > > > > 缺乏社會互動的網絡,反而更寂寞。
> > > > > > >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> > > > > > > 化寂寞為力量
> > > > > > >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> > > > > > > 愈害怕寂寞的人,愈容易寂寞。
> > > > > > > 一位網路金融業務員,幾年間就換了二十多位女友;
> > > > > > > 因為每當他寂寞時,就強烈希望找個女友來傾吐情緒。
> > > > > > >
> > > > > > >
> > > > > > > 只是,寂寞感過後,「我往往發現跟對方不適合,」他疑惑地
> 說。
> > > > > > > 寂寞是人的一刀兩面,寂寞可以摧毀人,也可以激發釵h的藝術創
> > > > 作。
> > > > > > > 美國詩人艾蜜莉.狄瑾蓀,一生中所留下的詩句,多數都在歌詠寂
> > > > 寞。
> > > > > > > 一位曾經獨自在歐洲流浪半年的攝影記者也承認,雖然寂寞,
> > > > > > > 但那段時期拍攝出來的作品,卻是她未曾有過的佳作。
> > > > > > > 每個人,其實都有化寂寞為力量的可能。
> > > > > > > 即使不是天才洋溢的創作者,仍有能力讓自己不再寂寞。
> > > > > > >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> > > > > > > 一個人也可以不寂寞
> > > > > > >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> > > > > > >
> > > > > > >
> > > > > > > 「人必須學會和自己相處,才能真正了解自己,做自己最好的朋
> > > > 友,」
> > > > > > > 吳靜吉在書中這麼說。
> > > > > > > 就像目前在高科技人力資源公司工作的虞逸心,
> > > > > > > 雖然目前沒有親密伴侶,卻很會安排自己的生活;
> > > > > > > 有空時跟朋友吃飯聊天,獨自一人時就看看書。
> > > > > > > 「我很少感到寂寞,」她說。
> > > > > > > 解決寂寞,有方法可循。
> > > > > > > 林以正建議,可以從兩個大方向著手。
> > > > > > > 第一,調整自我對環境的不確定性。
> > > > > > > 人在什麼時候最容易寂寞?答案是處在陌生的環境中。
> > > > > > > 「兵變」或留學時感情生變,都是同樣的情形。
> > > > > > > 想要掌握環境,就必須建立起對自己的信心。
> > > > > > > 自我愈強,愈能控制環境。
> > > > > > > 當自己對環境產生了解,就容易建立社會網絡,不會寂寞。
> > > > > > >
> > > > > > >
> > > > > > > 第二,好好地經營人際關係。
> > > > > > > 人際關係的層面,包括家庭、朋友與公司。
> > > > > > > 在公司中,可以跟同事共同分享生活經驗;
> > > > > > > 在朋友當中,則擁有過去生活的共同記憶;
> > > > > > > 在家庭中,可以獲得無條件的支持。
> > > > > > > 如果能夠好好經營自己的生命,寂寞,就能遠離你的生活。
and send it back to my e-mail...
Thank for yr helpful ka
sim